韩松落:我对“故事是真实的”的信仰,首先来自一种奇幻的念头
对爱书人而言,阅读的魅力之一便是通过想象力十足的故事,看见作者对真实世界的洞察、对人生奥义的阐释,那些被生活的迷雾所笼罩的,可以让故事为你我揭开。
4月23日世界读书日,搜狐文化&搜狐号推出“带一本书去未来”主题系列活动,对话十余位作家、学者、艺术家,分享他们推荐的书与有关阅读的见解和思考。本期嘉宾是作家韩松落,他向搜狐读者推荐了《聊斋志异》和《聊斋汊子》。《聊斋志异》是一部对现实社会与人性有深刻洞悉的志怪小说,而《聊斋汊子》是《聊斋志异》的一个“支流”。韩松落试图这些建立在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创作告诉我们,由古及今,故事永远是世界的解药。
蒲松龄 著 于天池/孙通海 译 中华书局 2015年5月
董均伦/江源 著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年出版
Q:带一本书去未来,您会选择哪一本呢?
A:世界读书日,带一本书去未来,我要带到未来的这本书是什么呢?这就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为什么是这本书呢?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过去的中国是什么样子,我们又是怎样成为今天这样的中国人的。了解过去的方法有很多,首先可以通过读历史,通过读历史,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进程,也获得看历史的眼光和剖析历史的一些方法。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棒的方法,那就是看故事、听故事,不管这个故事是小说、是电影、是音乐还是图画。因为故事是有存储功能的,可以存储过去的细节、情感,还有一个非常难存储的东西,那就是气氛。
《聊斋志异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。蒲松龄在搜集和倾听民间故事的基础上,加上了自己的再创作,写出这本书。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、生活细节还有情感,这都是历史书所欠缺的。例如在《聊斋志异》中有一个短篇小说叫《婴宁》,故事主人公叫婴宁,她是一个非常爱笑的女孩子,经常坐在花树上大笑,尽管读过《聊斋志异》已经很多年了,其中的很多细节我都忘了,但这个场景却被我牢牢地记了下来。通过这样一个故事,让我知道了我们是懂得美、爱美、坚韧又乐观的民族。《聊斋志异》通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场景走到了现在,我希望它能够继续走到未来,把花树上大笑的女孩子带进未来。
同时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还有一本书,那就是文艺工作者搜集了山东地区的民间传说、民间故事整理成的《聊斋汊子》。什么叫“汊子”?就是河的支流。可以说它就是《聊斋》成型的一个小“支流”。这本书非常好地解释了《聊斋志异》这本书是怎样形成的,蒲松龄又是用什么手法完成创作的。希望大家能够在读《聊斋》的同时,也去读读《聊斋汊子》。
嘉宾介绍
韩松落:作家、书评人,著有《我口袋里的星辰如砂砾》《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》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首赞+1
韩松落:我对“故事是真实的”的信仰,首先来自一种奇幻的念头